青绿山水画在古代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与地位?

广州日报   2022-03-21 15:39:18

继在春晚惊艳亮相后,《只此青绿》至今热度不减,本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启动二轮巡演,首站海口巡演毫无悬念掀起观演热潮,开票、抢光,加场、抢光,又加场……

《只此青绿》一再出圈,也让《千里江山图》成为焦点,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在古代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与地位?青绿山水画在岭南的发展如何?以黎雄才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又将青绿山水画发展到何种境界?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副教授刘文东,听他细细道来你所不知道的“青绿山水”。

旷世长卷,不是第一次“出圈”

“这其实不是《千里江山图》的第一次‘出圈’”,刘文东说,在2017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上,《千里江山图》作为重量级展品,吸引众人专程排队数小时,只为一睹画作真容。

据悉,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年仅18岁的王希孟,用半年时间绘下旷世长卷《千里江山图》。

在接近12米的画卷上,千里江山尽情舒展。可以说,《千里江山图》代表了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领域内的最高水准。

那么,《千里江山图》究竟好在哪里,为何被人们争相传颂?刘文东说,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而言,最有吸引力的还是传说中最美的青绿色。王希孟用高纯度矿物颜料的石青、石绿给山峰着色。如果仔细观察,人们在颜料斑驳的地方可以清晰地看到颜色不只一层,石青下面还藏着石绿,不同色彩过渡得极其自然。

其次,《千里江山图》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各段主题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以长桥或流水巧妙地连成一体,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再加上多点透视和俯视的角度,使画面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多角度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岭南画派对“青绿、重彩”贡献颇丰

岭南画坛的诸多名家同样对青绿及重彩山水在现当代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关山月、黎雄才、梁世雄、陈章绩、林丰俗、陈新华、李劲堃、张彦、张东等人皆有重要的青绿、重彩山水画作品,比如关山月《长城内外尽朝晖》、黎雄才《一览众山小》、梁世雄《红日照西沙》、林丰俗《丹霞朝暾》、陈新华《山家》等。

朦胧

据刘文东介绍,黎雄才成功糅合了宋画传统和取自日本的“朦胧体”风格画法,开拓出既有笔墨、又有渲染,同时又能表现景色的远近和空气层的青绿山水画创作。

从黎雄才的《一览众山小》《黄山迎客松》等作品可以看到,其笔下的“青绿山水”,气势清旷绝俗,烟云氤氲,瞩目咫尺,意在千里。对此,刘文东表示,黎雄才的青绿山水画呈现出深厚的传统笔墨和色彩功力,显现出深厚的中国画根基,又兼有现代的视觉习惯和科学的色彩处理,这与其恩师高剑父提倡之“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理念分不开。而且他的山水画多与挺拔的青松翠岭互相组合,画中的山水雄健有力、意境深远,各种维度的松树舒展伟岸。

在他的画中,高山孕育了青松,青松又让高山有了无限的生机。

黎雄才生前曾主张作画时,“不管重彩还是淡彩,务须以墨为主”,在墨稿的基础上,再敷上石青和石绿,颜色都是混合的,可以看出他已变化了对传统青绿的运用。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幽光,因而弥漫着氤氲的气象。

“黎雄才先生的努力,使山水画不再停留在表达社会背景的层面,而是艺术的推陈出新。”刘文东说。

亲切

林丰俗的青绿山水画则更多是广泛借鉴了敦煌以及民间色彩的运用,强化了色彩在作品中的视觉冲击力,由于其题材多来自于山村田野,因此作品浸透着一种山林田野的轻松与亲切。

细腻

李劲堃的重彩得益于其当年对油画的学习,在他的作品中,伦勃朗的“光”、德拉克洛瓦的“细腻”及色彩对视觉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笔墨与意境业已被熔炼在一起,从而营造出一种既有天旷迷离的恍惚感,又有着细致把玩的触摸感。这种展现更是在某种程度践行着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宗旨。

鲜艳

陈新华则对民间色彩情有独钟,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山水画对色彩的桎梏,各种鲜艳的色彩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释放。加上他在作品的形象上并不拘泥于狭隘的具象范畴,将事物的微观与宏观都以其独特的理解与转化进行重组,因此在岭南地区的重彩山水画家中独树一帜。

青绿画的“技术含量”

昂贵:矿物颜料不易得

青绿山水画以矿物颜色为主,配以植物色,又称作“重彩”,矿物质颜料以天然矿石做原料制成,又叫石色,其色质稳定,不宜变色,覆盖性强。由于其在画面容易脱落,所以一般用胶黏合,并且在画面设矿物色时不宜过厚。石青色来自蓝铜矿,石绿色来自孔雀石、绿松石,红色来自朱砂,金色来自金箔,银色来自银箔,黑色来自松墨,还要使用赭石、胭脂、铅粉、珍珠粉等颜料。“古代,这些都非常昂贵,这也是为什么青绿山水画多由宫廷画家创作。”刘文东说。

繁复:多遍渲染整合

青绿山水作画步骤一般分为勾线、皴擦、分染、罩染、调整、复勾(勒)、点苔完成。通常情况下,多以铅笔轻轻起稿,安排山水布局;再用墨线勾勒,可略加皴擦,继而分染区分山势阴阳;再以赭石罩染山石,完成底色的铺设;然后以石绿石青等颜料上色,突出层次和立体感;再根据艺术创作的需要,反复上色渲染进行调整。所以《千里江山图》在绘制过程中是经过多遍渲染整合的结果。“以《千里江山图》这样的篇幅来看,其工作量之巨大是难以想象的。”刘文东说。

审美:色彩修养很重要

对于青绿山水画而言,最重要和最具难度的创作点是在哪?刘文东认为,青绿山水画对色彩的审美要求很高,如果色彩的修养不够,很容易落入俗套。他强调,青绿山水画不仅要处理好笔墨的关系,更要适当处理好色彩与水墨的关系,如色与墨的过渡、衔接和融合等,此外还要处理好色彩的冷暖搭配和协调关系。

中国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

那么青绿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怎么样的发展历程?

据刘文东介绍,从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看,先有设色,后有水墨。其中,设色又分重彩和淡彩。青绿山水画是一种典型的工笔重彩表现形式,因在这类山水画中多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表现山川林壑,所以又称“青绿山水”。青绿山水又分为“大青绿”和“小青绿”(另有金碧山水一门,在青绿色中多加入泥金一色)。大青绿多勾少皴、赋色艳丽、装饰性强,而小青绿雅致,水墨赋淡彩相结合,罩染淡色青绿。

从其发端的隋代开始,青绿山水画由兴盛到衰微再到延续发展,大约有一千多年的时间。

刘文东表示,青绿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萌发,而在隋唐最为盛行。现今传世最早的绢本青绿山水画作《游春图》就出自隋代展子虔笔下。在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画最具有代表性。

到了北宋徽宗一朝,画坛已经几百年不见成熟的大青绿山水作品了。此时,天才少年王希孟创作了《千里江山图》。以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等为代表的宋代青绿山水画,以富丽堂皇的气象、华美秀润的色彩描绘和象征意趣的表达,成为继唐代之后青绿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此后,水墨山水渐成主流,“水墨居上”这种审美取向一直延续到清末,成为文人画审美的唯一标准。而中国山水画的风格也渐由写实转向写意。(李巧蓉)